English

文明风来农家乐

1999-09-2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

“雨天一脚泥,晴天一身灰”,80年代初,在黑龙江省宁安市随处可见这种情景。如今这里的村屯景观却变成:花园凉亭、路灯成行、电视电话。这些以往只在城市中见到的已在宁安农村安家落户。

“搞文明村镇建设关键是选准农民需要的启动点和切入点,市里针对解决农民行路难而提出的‘以路为纲,配套建设’的文明村镇建设思路,不仅激活了我们这些乡村干部的积极性,而且也受到了农民的欢迎”,拐湾子村党支部书记于维国如是说。

1994年拐湾子村对全村进行了统一规划,村出资、农民出车、出工,将马路变成了砂石路,边沟也用水泥、砖头砌成了硬质的,一年时间9条道路全部竣工。去年,他们又在村内栽种了云杉、丁香、花楸等绿化美化树木800多株,发动群众移植花草1000多株(丛)。聘请园林专家设计建设了村中心广场、江滨、村北三处村级公园。生存环境的改善同样激活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,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40元,村集体收入132万元,两年时间拐湾子村由省级文明村晋升为省级文明村标兵。

“抓一两个村上档次建设并不难,大面积行动才是真本事。”考虑到有些村屯“家底”不厚,宁安市虽然按照拐湾子村模式,提出了文明村建设“十化”标准,但没有硬性要求。看过典型村后,各乡镇村普遍感觉到,“市里虽然要求量力而行,但是文明村建设是为百姓造福的事,不干不行,别的村能干,我们村也能干。”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村建设大会战。

自1996年以来,宁安市共修乡路1560公里,19个乡镇有13个乡镇所在地建起了高等级路面,总里程达32公里,乡村公路全部达到四级标准。通过打深水井,安装自来水,使231个村吃上了安全卫生水。

在文明村镇硬件建设的同时,这个市一直对培养高素质农民、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工作常抓不懈,通过评比“十星文明户”、规范农民生活劳作行为和提高致富本事,不仅促使每一位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生意人、科技致富的明白人、政策法规的守纪人、文明建设的模范人,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,到去年底,宁安市348个村全部开展了创建“十星户”活动。

三陵乡东沟村“十星文明户”葛义亭在谈起对团结星的认识时说:“家庭不和睦,邻里关系就更难处好,做文明村的村民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,发挥自己有限的光热,对整个文明村的建设和发展做一点贡献,这才无愧文明村的文明人。”只有小学文化的中年农民的见解,不禁使记者肃然起敬。

文明村镇建设使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,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少了,想发展、会发展的点子多了。这里的农民早已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,“什么丰收种什么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,形成了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新局面。“种什么来钱,怎么种来钱,靠什么来钱,怎么保障来钱”的新思路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所接受。

打股份井、卖商品水、浇效益田;大蒜套种大葱;注册自己的名牌农产品;远赴云南、缅甸种植西瓜等,这些宽角度、高占位、科技浓的举措,既把普普通通的农民转变为有精神追求、有经济头脑、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,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。去年该市农业总收入达24.7亿元,农村人均纯收入3292元。

对宁安市文明村镇的创建,宁安市委书记王少波说:“创建文明村镇农民是实践主体,也是受益主体,建设高标准的文明村镇,也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民,我们靠的就是激活农民内在动力所产生的创造力,只有上下齐心协力,才能创造出‘两个文明’的双丰收。”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